点睛时刻 - 专注互联网创业、网络营销、淘客引流推广、seo优化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杂谈八卦 » 正文

几点不成熟的对互联网创业成功的看法

有一天,我家人拉着购物车买完菜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位老人。老人建议:可以用叮咚买菜,直接送菜上门,就免去来回之苦。由此,我开始关注叮咚买菜,并且思考互联网创业成功的要素。过去数年,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,从已有的案例,从行外人的角度,有几点不成熟的对互联网创业成功的看法。

爱屋吉屋死亡原因:低频应用

前几天,爱屋吉屋的悄然死亡被自媒体刷屏,悄然成为哄哄然。

在爱屋吉屋刚推出及鼎盛时期,我的手机里也装过它的APP,后来就删掉了,直至此次媒体报道才想起来。

不同的人看爱屋吉屋的死亡原因也许各自不同,但我个人认为,不管多少条原因,最重要的只有一个:房屋交易类APP对交易者而言是低频应用,低到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,因此,前期对交易者的烧钱补贴,后期不可能再收回来。房屋交易类APP的高频应用者是房产中介员工,这时候房屋交易类APP主要功能是房产中介公司的办公系统,顺带着面向房产交易者,比如链家。

OFO:既没有壁垒,也没有盈利空间

在共享单车刚刚兴起的时候,即使媒体一天到晚在鼓吹,风险投资一直在吹泡泡,甚至被列为新四大发明,我就认为绝大多数共享单车公司会死掉。

为什么会死掉?虽然共享单车找到了痛点,并且共享单车相对来说还是高频应用,但是死掉的理由很简单:既没有竞争门槛,也没盈利空间,只能无限期烧钱,适合做公益事业。

共享单车有竞争门槛吗?只要有钱,谁都可以做,显然没有一点点门槛。

共享单车有盈利空间吗?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会赚钱:收取多人的押金,押金有理财收益,注意,留存押金的前提是公司的业务自身能够保持现金流平衡,押金的本质是需要偿还的浮存金,如果自身现金流亏损,挪用押金就成为必然,押金挤兑事件就会发生。公司自身的业务基本上是要亏钱的,有些人的算法过于简单:一辆单车成本300-500元,骑一次收一元,一天10人次,30天回本,但这个算法错了,即使不考虑用户的素质问题,共享单车的好处是想骑到哪就骑到哪,随手停放,主要用户不是固定路线的人群(这些人群基本上是自己买车),而是流动人群,问题来了:谁把那些乱停乱放的车收回来?很多时候,收到的钱还不够运行维护。在未来,共享单车最理想的状态是准公益事业模式:不亏不赚,或者是低收益。

互联网公司的规模并不一定构成竞争壁垒

爱屋吉屋、OFO、滴滴等公司,都是通过前期补贴培养用户,希望把规模做大,发挥先发优势,形成竞争壁垒。规模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,确实有先发优势和竞争壁垒,比如钢铁、水泥、玻璃,规模越大,成本越低,对新进入者构成了竞争壁垒。但是,互联网公司的规模,与传统行业不同,很多时候规模无法构成壁垒。比如滴滴,滴滴收购Uber以后,规模够大了吧,可是,滴滴以后有嘀嗒,嘀嗒以后还有美团,美团以后还有高德,滴滴的高频用户不是出行的乘客,而是提供出行服务的司机,现在多数出租车司机,至少都装了2个甚至更多的出行APP,如果其中一家对司机收取高费用,我估计立马就会被卸载。

互联网创业成功的要素

从已有的案例看,互联网创业成功至少要有这些要素:

一是用户自发需求的高频应用(不是烧钱补贴的高频应用),至于多高,没有绝对的标准,但是一辈子一次,肯定是太低了,至少也得一周一次以上吧。

二是要有改造传统产业、挤出多余环节或者浪费后的盈利空间,而不能去切原有的蛋糕(比如,出行APP不能向出租车司机在原来的收费中取得高费用,而是必须在减少的空车行使成本中获得收益)。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与实体店比较,挤出了商品流通环节的成本并获取相应的收益(降低库存浪费,实体店的租金及水电煤等运维成本、店员的工资等等)。

三是竞争壁垒。规模并不一定是壁垒,壁垒一定是要竞争对手无法简单模仿,靠钱烧出来的规模太容易模仿。因此,除了专利技术、版权等以外,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线下能力,反而更构成其竞争壁垒,比如物流仓储基础上的线上线下结合能力。

回到开头,我认为自己使用体验过的叮咚买菜,在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:高频应用,盈利空间(消除菜市场的诸多成本和损坏率),竞争壁垒(线下供应链管理和品质保证)。

上一篇:互联网正在剥夺自然赋予人类的某些能力
下一篇:互联网创业应该拥有怎样的思维才能赚钱
网站广告

猜你喜欢


关于我们

会员中心

广告合作

联系我们

  • 微信公众号
  • 站长QQ
  • 站长微信
二维码